•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学历攻略 > 成考攻略 > 正文

    2024成考政治大纲知识点 重要考点归纳

    姚东雪 2024-05-10 16:06:37

    成人高考政治是必考的科目,考生学习政治应该学会整合知识,把要学习的信息和知识分类,然后加以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成人高考政治必背重要考点。

    2024成考政治大纲知识点 重要考点归纳

    2024成考政治知识点汇总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世界本原、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派生物。(2)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彻底认识。

    6.辩证法与形而上

    (1)辩证法:运动、联系、矛盾观点

    (2)形而上学:静止、孤立、否认矛盾观点

    7.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

    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形态)

    8.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②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存在

    9.哲学的特性:①时代性②民族性③阶级性

    10.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①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14.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前者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后者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5.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根本特点)。第二,普遍性。

    16.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7.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18.意识从本质上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9.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21.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2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3.实事求是马.......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4.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2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26.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28.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9.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30.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1.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3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3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进入经济基础,只有占统治地位、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性质的那一种生产关系才是支撑起社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并得到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同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社会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具体形态。经济基础揭示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揭示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所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就具体地、全面地揭示了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在自身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进步与变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为了服务于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先进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是先进的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基础支撑的是落后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即当一种经济基础进行内部的改革与调整时,必然也要求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当一种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时,旧的上层建筑也或迟或早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式是,根据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进行控制和调节。第二: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内容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萌芽。第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即如果上层建筑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一种社会形态建立初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二者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可以在该社会形态内部通过改革和调整加以解决。当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没落时期,经济基础已基本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的状況与经济基础领域中的变革要求也已经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必须通过先进阶级的社会革命,消灭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就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基本适合,从而又开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新的矛盾运动。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決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些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況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全面地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辦证关系,遊免犯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绝对化,甚至夸大为决定作用,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上层建筑决定论;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绝对化,完全忽视和抹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背离辩证法原则的机械唯物论。

    ②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根本上是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但也必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合的环节和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依据这一规律。

    35.马……..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37.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