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学历攻略 > 成考攻略 > 正文

    2024成人高考作文必背十篇 优秀作文素材精选800字

    王世忠 2024-06-26 15:29:54

    成人高考作文分值是比较大的,报考成人高考可以多积攒写名人名言提升作文的分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成人高考语文作文范文,供参考。

    2024成人高考作文必背十篇

    成人高考作文范围

    1.成人是人生必经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的定义总是不十分明确,其精度应做到何种水准也往往无人关注,只有出现问题了,才会激起我们反思:何谓成人?

    对于李杨的想法,其实我们都能理解,谁不希望有尊严地活着呢?在北京买房,几乎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让自己过上好生活就是有成就的标准,这其实是太过普遍的心理。我们应当反思,是谁造就了这个少年天才如今为了自己的功利而刁难父母的行为。

    我想,或许多半原因都是孩子父母的自作自受。少年天才的形成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孩子所自愿。不足10岁,正处于贪玩的年龄,而“玩”是锻炼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佳方式。那么,是谁强迫他过早地去接触高深的知识,扭曲他正常的成长历程,硬生生地被“炒作”成一个少年天才?毋庸置疑,是孩子的生身父母。我认为,当今父母大多形成了一种望子成龙的病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父母的功利与短浅的见识,在孩子幼年时就植入了问题的种子,最终导致如今的后果。

    不过我们还要反思,教育就没有问题么?我想也不是的。教育体制太过模式化,从来都把考试设计成孩子的最大业务,不断灌输“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渐渐地,孩子们都明白了一个不用说即是合理的事实: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于什么全面发展,那都只是一纸空谈。

    归根到底,是人们忽略了“成人”的精度。如果从上一代开始就能深思这个问题并做出改变,推行货真价实的素质教育;如果社会的教育方向是让孩子们积蓄能力,放眼未来,也许少一个李杨似的超常少年,却可以成就更多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成人”二字说起来容易,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成人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成人”是应该用一生来研讨总结的课题。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把年龄作为衡量是否成人的唯一标准。

    “人性的光辉”才应当成为检验作为人是否合格的尺度。成人的精度,在于能为社会的进步而存在,而并非是一时的功利满足与物质享受。

    2.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入我的卧室,我懒洋洋的睁开眼,准备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战,就是我们当学生的压力。墙上的钟表已指向7点,可我并没有听见那一声熟悉“叫醒”声,仿佛老爸睡过了头。不过那当然不可能的,除非天塌下来,我从床上爬起,看见那镜子中已不再幼智的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欢呼雀跃,恨不得一下子跳上房梁。

    我的成人生活开始了。

    我坐在沙发上,读着报纸,看着无聊的电视新闻,我必看无疑,要不然我与其它的大人就没有共同的话题。我现在才知道当大人也挺不容易的,看这些新闻要比我小时候背课文要难多了。这是地,门铃响了,是我那成绩平平的孩子。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打开了门,一眼就望见了他那张苦瓜似的脸,一看那表情就知道,他的试卷又发下来了,而且分数一定不太理想。果然,他才考了90分。我刚想鼓励他,突然身后一阵杀气。天哪!我爸——也就是这倒霉孩子的外公,正冲动的穿着一只拖鞋冲了出来,那大如牛眼的眼睛再次瞪了起来:“告诉你,你不要太骄傲了,隔壁王大爷的孙子每次都考了97分!”这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套路,这便是小时候我受到的教育,我赶紧把老爸拉到一边去。看来我有必要与我的“老先生”谈一谈有关教育的问题。

    “老爸你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会让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的!”我慢声细语的说。“那能怎么办,用你那种奇怪的方式,不把孩子吹上天了”他的眼睛依然瞪着,喘着粗气,很显然还在怒火之中。“老爸,我小时候你就是这么教育我的,现在我又怎么样呢?”我继续劝导,希望他可以回心转意。“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天天不听我的话,要不然才会像现在这样!”他的回答基本让我的希望落空了。但是,从前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现在都在干些什么?还不定都有好的去向呢?学习不是为了分,而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我思索了一下,坚持劝导着才爸,他也不说话了,一切陷入了深思,我刚想岔开话题,只听爸突然说:“或许,你是对的……”话没说完,一阵震耳的闹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啊!原来,这仅仅是个梦!

    3.古人说:言是心声,文风如人。在很大程度上,作者的个性和性格都溶于他的个人作品中。他短视的性格是短暂的,而他清晰朴素的性格是长期的。当然,“心总是扭曲心的,文章宁愿被看成是人”。文学品质有可能偏离文章,但也有一些角落表明他是个男人。

    内在品格和精神形象与外在表现密切相关。即使它们不完全一致,也会有相应的传播。

    人是清明的、文明的,这就是所谓的“言即心声”。

    内质是外化的运营者。常有人说我的心思细腻,所以写作结构细致,文笔灵活,这大概就是原因所在。

    人生经历塑造了人物和人物的模式,人物的模式塑造了文章的模式。“*”期间,*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当他俯视峭壁时,他积累了生命的宝藏;当他在崎岖的高原上庆祝生日时,他意识到了青春的沉重。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晰的心灵,给了她井然有序的规则,培养了她刻苦的耐心。她的作品常常令人毛骨悚然。文章所凝聚的精神,是她个性和性格的外化!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活的坚定和执着;“气质是女人的化妆品”,这是她个人修养的升华。所谓“文风如人”,每一个都是用情感和哲理的细线缝制而成的,形成了它的性格和个性。

    文清,人皆明,这是人物的反应,即“以文为辅”。

    语言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与他们产生共鸣。即使个人品行与写作稍有错位,人们也会受到文字的熏陶,朝着文本所向往的特征前进,从而完善自我,使人们贴近文本,共同走向美好的结局。周国平曾经说过:“读书是一种精神财富,谁也不能剥夺”,如此一来,文字的力量真的可以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个人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又怎能不慢慢接近人们呢?

    文学与品德相辅相成,致力于人的完善和文学的趋向。人格和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复杂的内在本质与文章的内涵不符。但必须承认的是,文风就像男人,言语就是心声。对真正值得写的文章不必吹捧。即便如此,他们也只会表现出虚伪的奉承,这也是他们性格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本与人之间的一致性。

    从文学到清代,从人到明代。”“作风为人”不仅是必然,也是正直人一生的追求。

    4.自然可以包容天地与川流,音乐可以包容爱与恨,人心可以包容幸福与痛苦--这是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不变的真理。然而你是否想到,世间除以广博包容微小之外,微小也能包容广博?商店里,货架上有一种名为“话梅糖”的小小物品,也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慢慢有所感悟的。买糖果的时候,看货架上五彩缤纷的“花花公子”在用他们美丽的外表招揽每一位过客,“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句涌上心头,都把我的心也埋没在其中了,正当我犹豫不决选择哪一种时,陡然,一个被挤在角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深棕色的朴素外衣上分明画着一对简笔青梅图,旁边仅仅写着三个素静的字“话梅糖”,好熟悉的身影!我想:曾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用攒了几个月的零用钱却换几块朴素的糖来满足贪馋的小嘴。然而十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与话梅糖重逢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它的包装竟丝毫没有改变,让我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认出了老朋友,而我想起小时候那些其他的糖果都早已摇身变得认不出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动:这个世界从我儿时的简单朴素物资缺乏,到今天的复杂丰富,创造了多少新事物,却也毁去了多少原有的美丽?一颗小小小的话梅糖竟能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

    小时候吃糖只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如今我已是一名成年人,再次品尝时,本来也应该有所思考吧,如今的话梅特有的滋味也毫无改变:在一阵梅香清溢的时刻,酸伴着甜,甜裹着酸,二者总像一对恋人一样,你不多我不少,守护着一份适中的,保持温度的爱情。而它的口味既清淡又凝重,说清淡,是因为它不同于别类的糖果的强烈的甜;说凝重,是因为它的味道丰厚。而这又恰使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方的特点。北方的气候较之南方更加“硬”,风霜雨雪的洗礼使北方人更加大气、豪爽;而南方则更加温柔,和风细雨使他们具有细腻柔美之性格。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北方人是粗大的树干树枝,而南方人则是枝上簇簇绿叶繁花。

    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大树生机勃勃。而眼前的话梅糖则是包容二者的境界,带给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一份特殊的韵味。

    不论你是否喜爱,了解话梅糖,它都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等待着你去品尝和玩味。它包容了人们对它的各种态度。

    有时想想,由从前到现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包容。现代人整天疲于奔命,难得坐下来有所思悟,不如抽点时间,品尝一块小小的话梅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生活中,谦虚使人进步是必然的,总是有太多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达到了饱和状态,无需进步,最终,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被那些后面的人赶上。给自己留一条缝隙,为发展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一直进步。

    画家齐白石,有一次看到他的弟子的一张画画得不错,便向其弟子借过来临摹,他的弟子惊讶无比,齐白石说:“我虽然是你的老师,但你不一定就比我差。”他的弟子听后,对老师这种谦虚的态度肃然起敬。

    就像《师说》里所说的“弟子不必不贤于师”,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就算是伟人,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就像齐白石,他不因为他是画家而感到高人一等,也不因此就骄傲自满,相反,他反而临摹其弟子的画,可见齐白石对画的热爱及其谦虚的学习态度,正是这种给自己留一条缝隙的态度,齐白石的画才会被人们流传至今,被人们赞誉。

    红军长征期间,朱德曾写过一首诗赞扬红军不怕辛苦的精神,-看过后,指出诗中的几处不足之处,朱德听后,虚心请教-,并希望他能帮忙修改。-改完以后给朱德看,朱德看后,连连称赞,也认为比原来的大有进步。

    曾带领红军踏过十万五千里的朱德总司令,仍然抱着谦虚的态度有了错误及时改正,并对他人的指导虚心请教,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样的,朱德也是怀有这种为自己留一条缝隙的谦虚态度,才能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

    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自以为是的处事、对人态度,只会让自己向后退。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处在饱和状态,这样永远都不会进步。给自己的发展留一点空间,一条缝隙,让自己能源源不断的汲取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伟人都能做到虚心学习的态度,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不足之处,不正是在为自己留一条缝隙吗?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给自己留下进步的空间,日积月累,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条缝隙,为进步留一点空间。

    6.有人说:当桃花的香气扩散在空气中,我知道春天来临了;当炽热的骄阳照射在大地上,我知道夏天来临了;当粉妆玉砌的世界展现在天地间,我知道冬天来临了。

    那么,当什么时候,我知道是幸福来了?在家里——父母的叮咛是一种幸福,因为从中可以看出父母对我的重视。父母的责骂是一种幸福,因为那说明父母对我的期望之高,信心之大。父母的严格要求是一种幸福,因为那体现父母对我的前途的关心。

    在学校里——考试不理想,老师找我谈话,是一种幸福,因那说明老师在乎我,重视我。同学有困难来找我,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也能帮助别人了评为三好学生,是一种幸福。因为那说明我受到了老师和大家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是一种幸福,因为那是老师对我的鼓励。

    在社会上——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孩子让座,是一种幸福,因为那证明我能够为社会做一点事。上街宣传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维权意识,是一种幸福,因为那证明我长大了。在宿舍自己洗衣,打茶,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不仅培养我的劳动能力,更证明我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哦,我明白了:无论何时还是何地,只要我们心里有幸福感,幸福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看,这么多幸福伴随着我,它们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有些人缺少感受幸福的心灵。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的眼睛,去寻找平凡中的幸福。后记:请相信我,幸福伴随着我们。幸福是公正的,它伴随着我,也伴随着你。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吧!

    7.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十分守时的人。他认为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都是一种美德,代表着礼貌和信誉。

    1779年,他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的欢迎。

    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先生那里,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辆马车赶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个离小镇十几英里远的农场里。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着一条河。康德需要从桥上穿过去。但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停了下来,对车上的康德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过不了河了,桥坏了,再往前走很危险。”

    康德只好从马车上下来,看看从中间断裂的桥,他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河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桥?”

    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于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边,对主人说:“请问您这间房子肯不肯出售?”农妇听了他的话,很吃惊的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地段也不好,你买这座房子干什么?”“你不用管我有什么用,你只要告诉我你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对农妇说:“如果您能够从房子上拆一些木头,在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你。”农妇再次感到吃惊,但还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终于平安地过了桥。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来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门前。一直等候在门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康德和老朋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是他对于为了准时过桥而买下房子、拆下木头修桥的过程却丝毫没有提及。后来,威廉先生还是从那位农妇那里知道了这件事,他专门写信给康德说:老朋友之间的约会大可不必如此煞费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是遇到了意外呢。但是康德却坚持认为守时是必须的,不管是对老朋友还是陌生人。

    守时是一种美德。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时时注意不能够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让自己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一个守时的人,必将获得别人的尊重。

    8.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

    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

    当一个人可以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1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1败千里,死不螟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掺杂上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9.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杯茶,当你哀伤的时候去品它是苦涩的,而当你愉悦的时候品它却是香甜的。同一个人生,用不同的心态对待它,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因此人生要有积极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该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

    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因为有了一颗永远在最前排的积极态度,决定他们成功的高度。

    人生因积极向上而创造奇迹。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贝多芬成了一个聋子,但他却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创出绝世?曲。不幸也同样落在了霍金头上,全身瘫痪到最后只剩两个手指头还能勉强活动,一个这样的人,最后却以惊人的毅力创出《时间简史》而奠定了他在物理界的地位,试想当初他们与常人一般,必定无所作为。要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因为他们的积极执着,成就了他们人生的高度。

    而对于我们高三的同学们,一年之后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高考,尽管我们过去基础知识学得比别人不够扎实,我们没有花太多功夫在学习上,但这统统的一切毕竟已经过去,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丢掉那些思想包袱,以一颗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吧!或许你会很吃力,甚至接近崩溃的边缘,但只要你为想要的那个高度奋力拼搏,相信必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你以什么样的态度生活,便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决定高度。

    10.读劝学有感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