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备考攻略 > 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思修必背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 50个考点汇总

    袁宇琦 2023-09-28 15:28:12

    自考思修属于自学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考生只要了解并背诵自考思修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就可以拿一个比较好的分数,以下为思修的重点整理供考生参考。

    自考思修必背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 50个考点汇总

    思修自考考点整理

    1、进入大学后应树立哪些新的学习理念?要养成优良的学风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论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德?试述他们两者的关系。

    (1)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道德:主要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关系:

    A区别: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调节领域不同: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的,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而法律只调整人们有关法律的行为。

    调节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

    B联系:

    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

    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

    C总结: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4、简述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内部的结构关系。

    (1)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3)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4)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5)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5、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1) 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及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等。

    (2)中义的大学:指那些能够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多种专业组合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

    (3)狭义的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力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须设立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的学科的大学,即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的全日制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日制大学。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既表现为大学所具有的与其他社会组织迥然相异的精神风貌,又表现为高校为培养出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与他人迥然相异的精神特质。

    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6、简述人才素质的构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7、理想与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大意义。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特征: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多方面和多类型的,现实性和预见性。

    (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特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有不同的内涵、层次,与理想相互依存。

    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马..思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具有持久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9、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3)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10、如何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用于战胜,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顺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11、如何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在法律层面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在道德层面上,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如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且也包括了现代道德,如与国际主义一致的爱国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放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

    (3)在信念层面上,表面祖国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是我们生命的所来之处,也是我们生命的所归之处。为了祖国的 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品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高中: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什么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4、如何理解马..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决定人的本质属性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和发展的。

    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与人性区别)

    1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16、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四个坚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7、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8、简述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19、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0、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对待传统道德要反对哪两种错误思潮?结合实际谈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内容(6):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反对(2):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意义(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1、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帮困、扶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2、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什么?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2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4、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哪两种手段?为什么需要这两种手段的结合?

    道德和法律。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为重要条件。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5、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重要内容。

    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校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提高职业精神?

    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27、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认识。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和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持慎重的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置失当: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关心集体、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8、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9、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通知阶级抑制的规范体系。

    本质:从法律所体现的抑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0、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适用条件,又称假定,是指适用规范必须存在的一定情况。一定情况的出现或存在,是规范起作用的必要前提。

    行为准则,又称处理,是规范本身的具体规定,这无疑是法律规范的中心内容,它主要是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应为),可以做什么(可为)和禁止做什么(非为)。

    法律后果,又称制裁,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作的处罚。这是国家强制力在法律规范中的重要体现。制裁的方式可以多样,一般可分为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31、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3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特征:将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如何培养: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式;参与法律实践。

    33、宪法及其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效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4、新中国经历过哪几部宪法?新宪法经历过哪几次修改?其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54、1975、1978、1982年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1988、1993、1999和2004年修正案。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3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6、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中国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特点:共..领导、多党派合作,共..执政,多党派参政。

    内容:(1)中国共..是执政党,中国共..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7、简述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公民与人民不同:(1)公民是法律概念,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是指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人民是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二者的法律地位也有区别。我们讲“人民的权利”,主要是指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公民的权利”主要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所享有的法律权利。(3)地位不同导致了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差异。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权利并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4)二者的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要比人民的范围更广泛,除包括人民以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5)公民通常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群体。

    38、简述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具体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9、什么是民法?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四是诚实信用原则。

    40、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中做了怎样的分类?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分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41、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哪些条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2、什么是代理?以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为标准,可将代理分为哪几类? (1)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 人)进行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2)以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为标准,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43、什么是民事权利?我国民法规定民事权利有哪些?

    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可以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

    我国民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44、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权,又称“完全物权”。

    (2)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绝对权、对世权、排他权。

    45、什么是债?其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原因有哪些?

    (1)债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2)债权的特征:流转权、请求权、对人权、兼容权。

    (3)债产生原因: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46、刑法的概念和原则是什么?

    概念: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当原则;适用刑罚一律平等原则。

    47、简述犯罪构成四大要件的内容。

    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素条件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

    48、简述故意犯罪形态的内容。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49、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每个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由主刑和附加刑构成

    (2) 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独立使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使用的刑罚方法。既可以作为主刑的发嘉兴,也可以独立使用。

    50、什么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条件:防卫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防卫起因是存在不法侵害;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对象只限于不法侵害人本身;正当防卫不能明显地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一般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危险度。

    (2)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条件:避险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避险起因是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威胁,危险的来源包括自身的生理或病理说引起、他人的不法侵害所引起、大自然自发力量所引起、来自动物的侵袭;危险正在发生;避险对象是第三者;紧急避险所造成的伤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不能等于或大于所避免的损害。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