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成人高考
  • 自学考试
  • 网络教育
  • 开放大学
  • 学历攻略
  • 学历问答
  • 学梯 > 备考攻略 > 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马原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归纳 易错考点整理

    袁宇琦 2023-10-11 16:25:06

    很多自考考生可能都觉得马原,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科目,觉得很难,学梯小编结合自己学习的经验和身边自考朋友总结了一份马原的学习攻略,希望能帮大家搞定这门科目。

    自考马原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归纳 易错考点整理

    自考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思主义哲学,马..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思和恩格斯。马..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9世纪西欧的三大先进思潮为马..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马..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

    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下各自得到提升。

    3、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事物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在分析事物的矛盾中,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作为解决矛盾的出发点。

    七、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变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变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八、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九、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的三个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十一、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十二、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能从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十三、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在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的四个基本特征: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要达到实践的目的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就必须“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

    2、人类自身需要的内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们为了实现美好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十四、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组成: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其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十五、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十六、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七、作分析:杰出人物与普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的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的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

    2、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称之为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其一,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其二,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其三,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总之,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十八、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有两个:

    1、存在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使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1、其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其统一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思:《资本论》第一卷

    十九、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用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高潮后,在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2、用暴力手段剥夺货币财富。

    二十、商品流通公式“W—G—W”:W代表商品,G代表流通的货币,这个公式表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资本总公式“G—W—G'”:G代表资本的货币,W代表商品,G'代表价值增殖后的货币,这个公式表明了资本运动的一般目的是价值增殖。

    资本总公式与商品交换遵循的等价交换原则是矛盾的。等价交换原则表示交换领域不能创造新价值,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创造了新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1、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价值,并且新的价值比劳动者本身的价值更大。其增值的价值为剩余价值(用m表示)。

    二十一、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可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用c表示)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v表示)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公式“W=c+v+m”:这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用公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以物化劳动的形式“m'=m/v”:m'为剩余价值率

    2、以活劳动的形式“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或增强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十二、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二十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地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6、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10、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二十四、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和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2、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3、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是全人类理想和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相关文章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