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根源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思想渊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德国的古典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4、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
1844年《德法年鉴》的论文表明,马恩 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历史唯物论,完成历史观的革命。
1848马恩《G C D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全面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简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完成二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1876-78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发展:列宁主义。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背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的不平衡发展和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帝国主义内部矛盾。
列宁主义:背景。沙皇俄国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矛盾。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列宁思想和理论探索。第一,帝国主义阶段的新特点。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第二,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第三,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矛盾及其统治危机。第四,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及其在一国或数国的胜利。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工人阶级和人民革命,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成为现实,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列宁的主要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发展。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实际相结合,创立列宁主义,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列宁的革命探索,列宁的政治遗嘱。)
苏联模式: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G C D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进程。M Z D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X J 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7、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认识工具,指南,科学真理。
观察当代社会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8、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参考教材,学习X J P***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的讲话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G C D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又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自觉在新时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实践是理论之源, 正如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没有行动比行动失败更糟糕。在企业的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实践,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以指导研发、制造、营销具体实践,也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提高理论认知。
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X J P***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G C D人的政治灵魂,是G C D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世界观的概念解释: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
3、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 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 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哲学物质观的演进:古代,以朴素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以形而上学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恩格斯的,列宁的。
5、物质的存在形态:运动和时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
6、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为什么。
要点: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和社会的前提,又是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是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领域,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7、意识及其本质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意识的意义: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世界上是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8、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辩证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实践途径,物质条件和手段。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历史趋向的客观必然性,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客观规律的制约,具体发展阶段的各种可能趋势,主体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实践检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体现趋势和选择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发展,国情趋势,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相关的主体选择。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是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基础。
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等方面解释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统一作用。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本质,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0、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M Z D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解释。定义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2、变化发展:
发展观:第一,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发展形式是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广延交替,发展内容是事物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更替。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过程。
13、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性和可能性。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1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辩证法的根本性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动力。解释了发展的动力。它是一个中心线索,是认识和理解辩证法规律的范畴的统领,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1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它使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第三,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现另一种矛盾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促成矛盾统一体破裂和心得,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17、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18、辩证思维与现代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现代思维方法:方法群。控制,信息,系统,模型化,理想化。当代大数据,数学分析和模型,智能化,等等。
辩证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基本原则和精神。辩证方法和创新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也是所有自考课程中理论性最强、最难以理解的课程之一,因此成为自考社会助学的难点。笔者根据从事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目社会助学经验,分析了影响自考助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4个角度探讨提高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目教学实效性的方法。